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全国人大代表、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创始人杨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在海南岛扎根搞热带农业的一员,过去一年她在履职调研中深深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杨莹介绍说,自己是2006年来到三亚从事玫瑰种植产业的,目前企业有600多名员工,但其中年纪超过60岁的比例占60%,再过几年大部分都干不动农活,而70后、80后、90后鲜有从事农活的。未来的人力问题如何解决一直困扰着她。不仅是自己的企业,她发现几乎所有搞农业的都面临“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或者应该称为“农业蓝领”,这样的人才后继乏人。 杨莹表示,2012年国家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第一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此后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做了部署,但随着这些年农村空心化带来“农民荒”,留守农村劳动力整体上体力素质低,新生代的青年劳动力匮乏。过去说农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农业户口,而不是一个职业岗位,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很难。 杨莹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农民振兴,如何引导当地居民转变传统观念,如何让农民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就业和社保待遇,发展农业却缺乏有文化、懂技术又会销售的农业人,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基于此,杨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等高科技,加大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对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推进农业走向设施化、温室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减少对人力和环境的依赖,提高生产效率。杨莹举例说,滴灌喷雾技术在以色列已经更新到第六代,传统技术一个人能管两亩地,而新的滴灌系统可以实现一个人管10亩地,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为农民职业教育专门立法,提供法律保障,明确培育对象、权利义务。借鉴国外先进做法,重视职业农民培育权益保护。 三是健全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现按需施教,培训内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当地产业特点,主打“现场教学”。 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美丽乡村、产业小镇,增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留住农村青年奔向城市的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我期待海南未来的农民都能成为白领、蓝领。”杨莹说道。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 罗晨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2版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TjrUN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