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垃圾分类的各种知识热传,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不断高涨,垃圾分类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6月6日,住建部等9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明确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上海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处以200元罚款。成都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也正在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对“怎么分?”“分不分跟我有何关系?”等一些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市民还有一些困惑和疑虑。连日来,记者深入各地进行了调查与采访,针对“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儿,应该如何解决?试点推行多年后,成都如何突围?”等问题进行调查与问计,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成都方案”。
现状直击
垃圾分类怎么分 好多市民还搞不清
垃圾分类难,首先难在多而杂,而情况千差万别。前不久,网上为“大棒骨是餐厨垃圾还是其他垃圾?”“粽子吃完,粽子叶是餐厨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小龙虾吃完后咋个扔?”“铅笔是有害垃圾还是其他垃圾?”等这些极容易混淆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一排垃圾桶往往好几种颜色,但不同的颜色标识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用不同颜色垃圾箱区分垃圾种类是一种通用做法,但一些市民却表示,“大多数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对于垃圾分类,好多市民还搞不清。
“现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不好。”成都市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宣传渠道少,产品少,宣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对市民的触动不大”。他认为,应该在前端的策划和宣传上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包装,主题要鲜明,要融入时尚文化属性、美学属性,加入萌宠、时尚的元素,要有成都文化特色,增加作品的互动性、趣味性。他举例说,比如在宣传垃圾分类的时候,用轮胎等废旧物品做成的再利用物品送给大家;或者根据传统的节日,在可回收物的袋子上印上“粽子”,告诉大家粽子怎么分类等。
垃圾分类水平参差不齐 二次分拣成本高
事实上,成都从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到现在已经有10年左右了。记者从调查走访中了解到,成都各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大多数小区配备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分类桶,但没分类的情况较多,比如锦江区三槐树路87号、橡树林等;一些小区配备了4种分类桶,并且有智能分类、加上积分等奖励,参与率比较高,比如青羊区的金沙云庭、佳兆业广场,成华区的水畔经典等;但是一些小区连分类回收桶都没有;一些小区配备了分类桶,但小区或者社区没有任何相关方面的宣传,导致居民不知道如何分类……
家住橡树林的杜女士表示,“小区有分类垃圾桶,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少有居民能够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有一些居民还有“麻烦”“哪个垃圾桶近就丢哪里”的观点。
“居民配合度不高,确实是垃圾分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垃圾分类志愿者说,如果在一个小区,只有一部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后续垃圾分类处理的环节,就不能更好地运转。“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精准度不高,二次分拣时投入的人力也比较多。”承担了成都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工作的恒升天洁负责人说,目前,成都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精准度高的可以达到85%,低的只有30%,“混合垃圾,就必须进行二次分拣。”
垃圾分类前端践行度低 后端各环节的能力不够
垃圾分类是一个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没有一个环节可缺失。“推进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从前端来看,无论是因观念还是设施,当前成都的垃圾分类“呼声高、行动低”;从后端看,收集、运输、分类处置上,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能力依然还存在与现实不匹配的情况。
从小区的情况来看,垃圾投放收集的第一责任主体——物管的责任未落实,“有些小区,垃圾分类服务公司在进驻小区时会遭到物业的反对,物业以为,公司进驻会分走‘垃圾回收’所得。”一些回收企业表示。
同时,环卫公司清运能力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混运混装的原因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设备不足或者管理不到位的公司,容易出现混合运输的情况。
此外,生活垃圾分类还未形成合力,可回收物和再生资源系统归市商务局管,有害垃圾归市生态环境局管,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归城管部门管。目前,各自不同的标准导致“一个垃圾收集点归属三个部门监管”的局面。
新闻多一点
《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出台
建立“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事实上,从2018年底开始,成都就已经开始关注到垃圾分类“前分后混”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成都配备了可回收物(蓝色车)、其他垃圾(灰色车)、有害垃圾(红色车)、餐厨垃圾(绿色车)四类分类运输车共1462辆,其中,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1213辆,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166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31辆,可回收运输车52辆,“分类收运做不好,还存在‘前分后混’问题,直接追究环卫企业、物业管理、再生资源企业等单位的责任。”但是,这些车辆还远不足以覆盖成都全域。
去年,我市出台《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三年的年度目标。到2020年,全市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军队单位及商业综合体、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减量率(人均)达1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15%,无害化处理率达99%。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也将像上海那样,步入“强制”分类的时代。《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出台,将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单位和个人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及不分类的法律责任,“这个法规一旦实施,小区垃圾不分类,环卫公司一律不收。”根据目前的征求意见稿,相关专家这样表示。
据了解,这部法规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标准规范,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能力建设,科学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破解垃圾治理难题。据介绍,今年,将累计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9个,“只有保障末端的处置,才能真正实现分类,否则,垃圾分类难以真正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让人信服和坚持的动力。”专家表示。
记者观察
为何需要人人都来参与垃圾分类?
近年来,成都市生活垃圾产量迅速增长,2017年,我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65万吨,人均量达到1.04公斤。自然分解的方法(填埋),已经远远跟不上生产。从2012年至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已从1.03万吨增长到1.6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8%,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
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分了类的垃圾,能更好地分解。也只有分了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为城市减负。
“分类好麻烦!”“分类跟我有什么关系”“有物管就行了吧”……即便是现在,我们还是能听到这样的言论传入耳中。那么,为什么垃圾分类的责任需要每个人来承担呢?这跟垃圾的处置成本有关。
记者了解到,成都的其他垃圾,一部分运往龙泉驿区的长安垃圾填埋场,一部分运往双流九江焚烧发电厂。据市城管委透露,2018年,成都提高生活垃圾跨区(市)县处理环境补偿标准。以温江的生活垃圾处理为例,目前,运往龙泉驿区进行填埋的生活垃圾,运费为98元/吨,处置费为48.9元/吨,环境补偿费为60元/吨。也就是说,填埋一吨生活垃圾的成本是206.9元。
这仅仅只是在运输和处置环节,还不算人工成本等。随着垃圾产量的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
“我们现在每户每月8元的垃圾处理费,早已不足以支撑后端的处置。”有垃圾分类专家如此分析道,“如果分类长期没有效果,后端处理效率低下、成本高,不排除最终代价还是会转嫁到每个纳税者,如德国那样,在前端以‘不分类垃圾’计重收费。”那么,从社会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将垃圾分类责任配置到每个垃圾生产者,也就不难理解。
小知识
除了分类,还可以做这些
如在购物时,选择“不过度包装”,尽量不买一次性用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这会大大助推全社会垃圾的减量化;
在就餐时,倡导“光盘行动”,适当点餐;选择可重复使用的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餐盒、筷子、水杯等;
在办公时,使用可以更换笔芯的签字笔、圆珠笔等;纸张尽量双面书写、打印;推行无纸化办公;优先使用再生纸张。
本报记者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