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守帅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川渝“一家亲”。
12月24日,成渝城际“复兴号”动车组迎来开通四周年。日均开行动车组数量从87.5对增加到102对,日均发送旅客数量从10.6万人次跃升到13.35万人次,开行频次由每20分钟开出一列缩短至平均5分钟至10分钟开出一列。成渝高铁公交化运营,成为两省市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相向而行、携手并进的第5个年头。两省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国家重大战略在成渝地区高效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厚成势。
一组亮丽“成绩单”,展现2024年奋进姿态——
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分别比全国、西部地区高0.8个、0.7个百分点;前11月,300个共建项目完成投资4656.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9.4%;前11月,两省市电子信息产值规模占全国10.9%,两省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2877亿元、同比增长26%;前11月,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川渝间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2.25万人次,发放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10.76亿元……
2025年1月3日,将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川渝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努力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作出川渝更大贡献。
发展能级跃升新高度
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2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一批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入选。至此,布局在成渝地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5个。
推动成渝“地标”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崛起,两省市确立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目标。今年以来,京东方投建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全面封顶,英特尔宣布追加3亿美元扩容封装测试基地。国内外两个知名企业的新动向,成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提质提速风向标。目前,川渝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三成。
看装备制造业,两省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超4100家,双方建成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培育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地图,推动东方电机水轮发电机组、重庆ABB大型变压器等首台套产品应用;看汽车产业,共建高水平汽车研发、制造基地,汇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超1600家,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提质扩容,“川渝造”氢能重卡进入商用阶段。同时,推动川渝优质白酒、早茶红茶等特色消费品提质发展,联动打造柠檬金三角、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
相互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两省市今年的重点合作事项。金凤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3家。超瞬态实验装置、锦屏深地实验室、跨尺度矢量光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顺利,持续产出重大成果。新实施川渝科技合作项目97项,建成国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14个,整合共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台套。目前,成渝地区汇聚科技型中小企业4.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创新动能强劲。
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展现新气象。前三季度,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万亿元、1.67万亿元,双核引领带动作用愈发强劲。渝西地区打造重庆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成渝中部加快崛起。在南北两翼,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川南渝西地区深化“大产业、细分工”,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协同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塑造新格局
11月19日,一辆挂载“四川造”锂电池的列车驶出宜宾港,朝着千里之外的上海驰骋而去。动力锂电池运输首次拿到“火车票”,三辆首发列车有两辆在成渝。这既体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态势,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基础设施内畅外联是前提。看航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项目基本建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行区改造首批工程通过验收,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一体化运营。前三季度,重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突破1.24亿人次。看铁路,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通车,成渝中线高铁首座隧道贯通,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加快建设,绵遂内铁路绵遂段开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越跑越快。看公路,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川渝高竹新区南北大道通车,成渝、遂渝高速扩容工程和南充至潼南、资中至铜梁等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川渝间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16条。
此外,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通航,岷江龙溪口至宜宾段航道整治、渠江风洞子航运枢纽等工程加快推进。川渝地区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西南地区百亿立方米地下储气群初步成形。
作为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统一品牌以来,累计开行量已突破3.6万列,线路增至50余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货物品类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等数十个大类1160种,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今年7月,川渝协同立法项目——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在两省市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获表决通过,意味着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依法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省市的重大使命。今年以来,双方完善两省市产业协同和联合招商制度,推动川渝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商项目、共享成果;推进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统一部分政策执行口径、征管服务措施;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工作,探索“一次提交、一地受理、云上流转、无感落户”集成模式,区域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做法获国家推广。前三季度,川渝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6%、7%。
品质生活迈出新步伐
10月23日起,川渝两省市社保部门全面启动跨省社银合作试点。两地居民在两地工商银行所有网点的智能柜台上,均可无差别、免费办理参保登记申请、基本信息维护、待遇资格认证、查询打印、社保卡应用等20项社保高频服务事项。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双方紧盯生态环保共护、公共服务共享等关键领域加力加劲,巴山蜀水间随时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暖心变化。
美丽川渝建设展现新画卷。持续实施长江、岷江、沱江等13条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探索推动跨流域常态化生态补水;新实施营造林超200万亩,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30平方公里,生态共建共保持续深化。统一毗邻地区区域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深化琼江、铜钵河、大清流河等跨界河流联防共治,前11月川渝优良天数率分别为89.2%、91.9%,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292家、绿色工业园区1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8家,两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近9000万吨。
公共服务加速“一体化”。协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联手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大创慧谷”等川渝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协同打造住房公积金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推动跨省域异地购房提取和贷款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零要件”“当天办”。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超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川渝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教育文化体育深入协作,持续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
巴蜀文旅走廊绽放魅力。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取得突破;联合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和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65个;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巴蜀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更加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