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攀枝花市盐边县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深入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色资源,大力推动非遗传承和活化利用,走出了以文促产、以产带传的特色实践之路。
坚持党群联动,全面摸清非遗家底。开展全县非遗特色资源挖掘保护专项行动,通过88个乡村基层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挖掘“笮山锅庄”“苗族绷鼓仪式”“仡佬族送年节”等非遗项目31项,培育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60名,同步形成保护名录体系和信息数据库,建立基层党组织常态管护非遗项目、党员干部结对联系传承人工作机制,“一项目一方案”规划非遗项目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推动非遗成果创造性转化,有序引导文化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加入非遗传承发展工作者队伍,形成各方积极参与、成果普惠共享的生动局面。
坚持党员带动,创新塑造非遗品牌。依托基层党员教育实训示范基地,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平台,探索形成“支部引领、匠人授艺、群众参与”的非遗人才培育机制,着力将民间艺人培养成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非遗传承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县非遗传承人中党员占比超过50%。支持党员非遗传承人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文创合作,成立傈僳霓裳设计工作室、“星罗棋布•锦绣前程”非遗体验基地,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艺术、特色民俗文化有机融合,本土孵化的“阿木诗依”系列文创产品在第四届天府文创大赛暨红色文创大赛中获得金奖。
坚持党建促动,积极培育非遗产业。成立非遗产业发展党员攻坚队、示范岗,争取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建成高标准非遗工坊7个,创新推出“羊鼎记”非遗羊肉米线预包装食品,累计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非遗项目活态展示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分片区举办“花开的声音”“彩虹的样子”“乡愁的记忆”“阳光的味道”四大系列非遗文旅活动,累计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助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00余万元。(供稿单位:中共盐边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