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报道植物界的优胜劣汰是什么样的呢?林下植物有什么特色?
当日科考活动现场,一路丰富植被,小环境生态吸引着科考队的眼球。“这株树被上面的枝丫遮住了,最终就自然稀疏。”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应柏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交流到。在一片原始森林中,树木高高低低的生长着,“这株水青冈就遮住了小松树的光,接收不到足够的光,渐渐也会被自然稀疏掉。”自然稀疏即在个体密度非常高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对光、水和营养等条件的个体间的竞争,随着生长的进行,个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处于劣势的个体逐渐枯死,随着群落的生长而个体的密度逐渐降低。
也在这片森林里,何裕建让自己学生对土壤进行了取样,“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林下土壤。”何裕建解释到,“土壤取样一般取地下十公分左右,雨天也不影响,我们能处理。”土壤带回实验室后,将分析这部分土壤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其中物理指标包括保水性、风散性、团聚性等,化学指标则是植物生长要素,“植物一般生长需要16至18种元素,主要是我们常说的有机质,这里土壤观察有机质含量应该是非常好的。”
第二十二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探秘光雾山红叶科考活动正在巴中市光雾山进行中。在此次活动中,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新闻网记者跟随光雾山科考队一起开启科考行程,全程记录此次科考行动,并将适时与科考专家互动,传回光雾山上新颖发现和及时情况。
此外,此次科考也联动了知乎科学季「抓住那个好奇心」活动,在线征集知乎平台科学爱好者的提问,科考队将带着答主们的好奇心,探索山水诗意背后的生灵自然奥秘。(图文由巴中文旅示范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