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四川要闻 财经消费 教育纵览 视觉中国 三农观察 网络热搜 法治联播 汽车之家 家居房产 文旅体娱 医疗健康 食品餐饮 慈善公益 科技数码
天府观察网LOGO 网络热搜 查看内容

最大的化债举措出台 会起什么作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12 09:30| 浏览量: 80704



  新闻1+1丨最大的化债举措出台会起什么作用?

  在今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增量政策里,化解隐性债务的相关方案措施是重头戏。11月8日,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审议通过,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如何理解这样的政策思路?怎样看待它的规模和影响?直接利好是什么?跟老百姓又有没有关系?《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进行解读分析。

  债务化解政策

  是否就是经济刺激政策?

  白岩松:市场上一直有传闻说中央可能会出台十万亿的经济刺激经济计划,当上周五“靴子落地”发现是化债计划,刚开始也有些人会觉得不过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是经济刺激的方案之一吗?还是考虑安全性的一种举措?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首先这次的化债措施本质上是“置换”的概念,与大家所想象的财政支出扩大、货币政策提速的关联度不是太大,它更多的是从风险控制和改革促进的角度来进行调整。

  过去到现在,我们已经推行了五轮化债,债务置换也进行了好几轮,目前这一轮的置换工作是我们政策增量工作中很重要的举措。它能够起到防止地方出现“爆雷”、消除风险隐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扩内需和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资金空间。当然,也为地方流动性盘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一次的方案里,也强调了对于投融资平台要进行改革,对于债务管理体系要进行重构,这与我们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财税体制改革是相契合的。因此不能简单把它视为刺激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它会为我们扩内需、促改革、控风险,打下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性比简单的刺激政策的作用性会更大。

  债务化解的总规模到底是多少?

  钱从哪里来?

  白岩松:这次债务化解的总额,到底是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钱从哪儿来?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从化债总额来讲,12万亿是很确定的,但是这12万亿的跨度比较大。从近三年来看,密集安排8.4万亿元,短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作用。

  必须看到,这次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和地方专项债的一些举措,筹措资金来进行债务置换,这个置换首先不是简单地印钱,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置换之后,用于地方国民经济急需的一些环节里,起到经济扩张盘活的效应,因此不能等同于印钱。

  当然在目前产能过剩、供给过大、需求不足的环境里面,适度扩张货币供给和财政支出量,以及整个货币发行的量,也不会带来一般想象中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使经济进入到一个常态化状态。

  地方需要消化的

  隐性债务总额大幅下降

  白岩松:关注这次化债方案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一种公开,那就是关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规模。对于这一数据,大家也在猜,但是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而这次得到了明确。到2023年年底的时候,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透明度,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好处?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于债务的阳光化、显性化、规范化,是一个有为政府提升能力的关键,所以从2014年以来,我们也一直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推进工作。这一次很重要的是将各种隐性债务的项目逐个甄别累计来进行核实,这也显示了我们要进行大调整、大改革的决心。

  从这次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尤其是超大规模的置换工作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所有的隐性债务在阳光下,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来进行管理,同时拉开我们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改革,拉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对于未来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财政体系,也将具有很好的作用。

  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

  如何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白岩松:财政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强调,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如何真正实现解决老问题,不出新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财政部长讲了三个举措来加强监管(监测口径更全,预算约束更强,监管问责更严),这些都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能够采取的举措。

  如果我们回归到三中全会所列出的改革内容,对于目前地方隐性债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过去十年化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教训,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出现新的一些隐性债务的累积,这种累积来自我们财权、事权的不匹配,来源于地方政府职能和功能定位的不科学,也来源于我们目前权利和义务之间的不对等,因此这里面很重要一些中期部署,就是必须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于政府职能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改革目前一些不合理的各种制度设计,这才是一个治本之策。

  化债政策出台,老百姓如何受益?

  白岩松:对于非常专业的化债计划,很多人也会关注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是直接还是间接得到?是过很久才能够得到,还是很快就能得到?怎么看待老百姓的这样一种猜测和期待?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目前的这次化债方案,一是为地方政府进行了减负,二是为地方政府的功能恢复提供了基本前提,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为地方政府扩张性的政策提供了资金空间。这些东西都会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

  只有地方政府的资金到位后,才能进行一些民生工程的建设,才能够对我们9月26日部署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下一步会围绕五个方面,对于我们企业和居民产生直接的效应。

  当然,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由于这一次化债方案,直接使原来承担隐性债务的一些企业和个体,能够快速获得资金,而不会出现一些违约现象,也能够使资金的运转、企业的经营恢复到正常的状况,这当然也会利于就业,有利于我们老百姓各种收入的恢复,也会起到一个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这也可以看作对大家持续获利的一个政策举措。
【编辑:张羽 校对:李强 责编:唐杰 审核:王欣悦】
《最大的化债举措出台 会起什么作用》如注明 “来源:XXX(非天府观察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联系本网处理。

上一篇:四川17名干部(拟)任新职,一“90”后任副县长
下一篇:“双十一”观察|银发族的消费潜力还有多大

国内热点
    10秒开方、偷换包装……记者调查处方药线上销售乱象
      编者按: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赵方园)伴随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线上购药因便捷高效已成为不少患者

    国家统计局:5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5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王中华解读2025年5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2025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

    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吗?人社部解答
      中新网6月16日电 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吗?对此,人社部16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作出解答。  《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

    吃了粒“减肥神药”,连吐3天去急诊 滥用处方药减肥现象调查
      吃了粒“减肥神药”,连吐3天去急诊  记者调查滥用处方药减肥现象  “因为自控力一般,想短期快速瘦下来,决定自己打药试试”“想减肥,了解到一个好东西,随便吃躺着就能瘦”“口服司美,一个月掉了13斤,

    告别千篇一律!年轻人“整活儿”重塑婚庆市场
      火锅店办婚宴、公交车接亲、边旅游边结婚……婚礼创意新风方兴未艾  告别千篇一律!年轻人“整活儿”重塑婚庆市场  阅读提示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摒弃婚礼仪式繁琐的流程和不菲的开销,追求简约且更具创

    移动应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屡禁不止 “隐私困局”如何“破局”?
      近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了65款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移动应用(APP),涉及未显著告知隐私政策、未经用户同意向第三方共享数据、未提供有效注销功能等。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对

    当AI来敲门,高等教育如何“开门迎客”?
      从ChatGPT到DeepSeek,近两年,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每当一个新的AI大模型横空出世,便会引发新一轮高等教育如何适应AI技术的讨论。  高等教育如何打开大门迎AI,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

    两部门出台12条政策措施深化两岸金融领域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6日第06版)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着眼两岸融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合规提示:规范“618”网络集中促销经营活动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6日第12版)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林丽鹂)为规范促销经营行为,维护“618”期间网络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向综合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平台企业发布

    最高法发布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进一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裁判规则指引  最高法发布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6日第14版)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魏哲哲)为进一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裁判规则指引,最高

 
 图片新闻
 
 编辑推荐
 

关闭

本网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郑重声明 | 服务范围 | 免责信息 |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
本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天府观察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天府观察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2024105439号-1 ©2017 - 2025 天府观察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