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25%!这是去年底,全省18个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区域GDP约占全省总量的比重。
17条!这是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经验被国家推广的数量。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把中央部署与四川省情实际结合,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回首2024年,四川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历程,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始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四川如何贯彻落实?直面时代考卷,四川提出,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要求,结合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谋划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坚定贯穿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关键是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去年7月,四川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等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贯彻举措。省领导分赴市(州)进行宣讲指导,组建17个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乡村等宣讲。去年底,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读书班在成都举行,集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在深入、认识在深化,思路更清晰。去年,省领导牵头开展20个重点改革课题研究,分领域召开系列专题会商会,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聆听意见、汇聚智慧,聚力谋划四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务实举措。这些成果,最终转化为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部署。
更要细化举措、落地生根。锚定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细化责任分工,对改革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压实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重点,印发抓好若干重点改革事项安排和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清单。截至去年底,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需要四川对接的420个改革方案做到全面对接。
省委书记王晓晖认真履行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责任,定期主持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每月听取重点改革工作进展汇报,研究谋划、及时调度重点改革举措,不断把改革谋划转变成具体改革举措的“规划图”和“施工图”。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踏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节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千头万绪,四川如何落子?
省委明确,聚焦抓住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以经济体制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随后,一批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四川实际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不断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踏出鲜明的四川节奏。
经济体制改革被摆在首要位置。去年,四川打出“育主体、降成本、注活水”等组合拳。从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到推进川投集团、省能投集团战略重组,再到全面启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五个专项治理”,四川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提速。全年全省清理了一批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政策文件和不合理罚款规定,“民企首贷通”对接5.4万户民营小微企业、促成融资合作437.4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改革的发力点。去年2月底,省委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新春第一课”,谋划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随后,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重点部署。此后,6个重大科技专项、首期规模200亿元的四川省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六大优势产业领域54个重大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等陆续出炉。
人才工作机制迭出新招。去年,初步建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分类实施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和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将全省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目从9个减少到3个,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数据是最客观的记录者:全省累计完成科技成果分割确权2407项,合作或新成立企业732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20亿元。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画卷加速铺展。对内,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全面深化,遴选20个强县(市)开展扩权赋能改革。同时,成都、攀枝花、宜宾、广安差异化改革试验步入深水区,绘制完善支持德阳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路线图”。对外,川渝两省市协同立法赋予川渝高竹新区行政主体资格,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加快成为跨省协作的“样板间”。
数据为证:去年前三季度,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GDP增长5.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
开放也是改革。去年底,四川时隔12年再次高规格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明确“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目前,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6万列,进出川大通道达50条。
坚持为民导向,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发展成果如何惠及更广大的蜀中群众?
四川的回答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特别要围绕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来研究谋划,让改革举措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为民导向,谋划推出“小切口、大纵深”改革措施——
这是去年四川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实践,更是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回望2024年,四川用改革赋能交出高分答卷——
民生底线稳稳兜牢。去年,全省不断加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省级完成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立法,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城市低保标准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改革步入快车道,成功跻身全国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防止返贫监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政策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完善,稳定消除返贫风险12.28万户、41.54万人。
公共服务供给有效增加。围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体系,率先试点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改革,让校外培训行为更加规范。同步启动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成都美术学院、广安理工学院获批筹建,完成省级职业教育立法。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挺进。借助天府融媒联合体建设,建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融媒体中心体系,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启动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贵川赤水河、川甘黄河、川渝长江跨省流域与省内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机制在全省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再出发”。全年,全省完成草原湿地、废弃矿山等生态修复349.8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9.06万亩,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四川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出更多自主创新改革,聚焦重点领域攻坚突破,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更多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