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泸县云锦镇桂花村入选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2024年巴蜀美丽庭院连片建设典型案例和2024年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典型案例!在云锦镇桂花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人大代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助力乡村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深入一线听民声,精准施策解难题
人大代表以“民声”为导向,通过多渠道收集民意、靶向解决民生痛点,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常态化开展“115——代表在找我”活动。以桂花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为阵地,选区代表每月组织选民座谈,围绕“无废乡村”建设、农房改造等议题听取意见,累计推动解决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分类设施布局、建房规划审批等群众关切问题20余项。开展“春季攻势”入户走访专项行动。结合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入户走访行动,桂花村书记、镇人大代表郭燕和县代表郑清一带队,逐户走访慰问脱贫农户,针对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协调落实危房改造、建房审批等政策,同步宣传产业发展政策,张贴宣传海报300余份,确保政策落地无死角。联动“12345”热线解民忧。镇人大将热线办理与代表监督结合,划分农业、环保、安置建房等10余个责任板块,唐莉、吴洋等镇代表紧盯“厕污共治”、垃圾清运、安置建房问题工单,通过分类督办、会商研讨,推动120户厕所改建完成、空白区域垃圾勾臂箱添设,建成统一风貌农房58套。
扎实科学调研,探索发展新路径
人大代表立足专业优势,聚焦产业升级与生态治理,以调研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金钥匙”。产业振兴调研破局。郭燕牵头成立“红粱订单农业”调研组,联合知名酒企、合作社探索“企业+农户”模式,建成1200亩红粱基地,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针对稻虾种养技术瓶颈,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指导,推动亩产效益提升15%。生态治理创新实践。县、镇两级人大代表通过专项视察,推动喻家河“解放模式”生态管护,设立积分制生态超市,引导村民参与河道保洁;针对莲藕种植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联合政协委员联络站推动转产稻虾共作240亩,同步建设生态浮板、栽种净化植物,实现水质稳定达标Ⅲ类。农文旅融合路径探索。县代表郑清一、镇代表石廷平结合文旅资源调研,提出“梨园观光—红色研学—禅修康养”线路开发建议,促成农耕文化体验园、特色民宿等项目建设,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
发挥监督作用,提升政府工作质效
云锦镇人大以监督促落实,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项目落地见实效。专项监督护航项目。成立以人大代表为主要成员的生活垃圾治理监督小组,制定《桂花村“无废乡村”工作方案》,通过定期巡查、问题台账销号,推动建成垃圾分类点13处、专职保洁队伍10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河长制长效监督。镇人大协同河长办开展水质达标攻坚行动,组织代表巡河46次,发现问题6处并限期整改;联动生态超市积分制,发动群众参与河道保洁,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2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述职评议倒逼履职。将监督成果纳入代表述职内容,通过年度代表述职活动接受选民打分,2024年参与述职的32名镇代表满意度达100%,形成“监督—整改—反馈”闭环机制,推动政府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云锦镇人大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将履职实践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从基础设施提档到产业振兴突破,从生态治理创新到农文旅融合焕新,代表们以一线倾听、科学调研、刚性监督为抓手,切实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云锦镇:文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