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沙子堰儿童之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剧本演绎与拍摄活动在室内外场景同步展开,孩子们以社区真实环境为舞台,生动呈现“校园霸凌”与“家庭暴力”主题剧情,为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宣传注入鲜活力量。

室外实景还原校园场景,霸凌议题在“阳光下”展开
在社区室外区域,孩子们以操场、步道为背景,演绎校园霸凌剧情。饰演“被欺凌者”的雨肴红着眼眶,逼真呈现出遭受排挤时的无助;扮演“旁观者”的小杜则鼓起勇气,冲上前喝止“欺凌者”:“老师说过,看见欺负人就要大声制止!”拍摄老师捕捉到孩子们自然流露的情绪,频频点头:“室外场景的开放性让冲突更具真实感,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表演,反而更能代入角色——比如他们会下意识指向社区里的保安亭,说‘那里可以求助’,这种细节让故事充满生活气息。”
室内场景构建家庭空间,家庭暴力议题在“镜头”下拆解
儿童之家内,工作人员利用现有设施搭建“客厅”“教室”“老师办公室”等场景:“家庭组”小演员们在“客厅”里模拟冲突——饰演“孩子”的小诺紧握拳头,声音颤抖着说出台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你这样打我是违法的!”一旁“警察叔叔”扮演者穿着制服严肃介入,手持道具法律手册普及救助渠道;“校园组”则在“老师办公室”演绎欺凌事件处理流程,小演员们围坐讨论时,桌上的“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册”道具格外醒目。观察团成员手持玩具摄像机认真记录,家长志愿者在旁协助调整灯光,现场氛围既专业又充满温情。

沉浸式演绎触发深层思考,多元视角见证普法力量
“演完被妈妈‘打骂’的戏份,我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饰演“受暴儿童”的凡凡坦言,“原来家庭暴力不仅是身体疼,心里会更难受。”家长代表王女士观看排练后眼眶泛红:“看到孩子们把‘拨打12345热线’‘向社区求助’的情节演出来,才意识到这些知识真的应该从小灌输给孩子——我们家长也需要反思,怎么用更温和的方式沟通。”

拍摄老师全程感慨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当‘校园霸凌’组自发设计‘用手机录制证据’的情节,当‘家庭暴力’组在‘警察介入’场景中加入‘心理疏导’的细节,说明他们真的把法律知识吃透了。这些充满童真却不失专业性的演绎,比成年人的表演更有感染力——未来片子发给其他孩子看,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的同龄人在讲故事’,接受度会更高。”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捧着拍摄花絮照片兴奋讨论:“希望其他小朋友看了我们的片子,遇到危险能勇敢说出来!”据悉,两部短剧将在后期制作后通过社区公众号、学校安全教育课等渠道传播,让“小演员”们的普法初心转化为更多未成年人的保护力。这场以真实场景为画布、以儿童视角为笔触的演绎,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文本走向生活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