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随着暑假到来,7月8日,成都市疾控中心发出提示,暑期出游需要警惕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蚊媒传染病等多种疾病。
肠道传染病:美食背后的陷阱
暑假出游,各地美食诱惑难挡。成都疾控提醒,夏季湿热环境正是肠道致病菌的“狂欢派对”,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等都可能通过不洁饮食传播。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小朋友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
如何防护?专家提出四个建议。食材先把关,海鲜肉类彻底煮熟,水果去皮食用;注意饮水安全,喝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温水,不喝生水;保持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方便时用免洗洗手液替代;此外在就餐选择上,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餐馆。
手足口病:暑假社交的“不速之客”
手足口病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传播,或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感染。
别以为放假了就能躲过手足口病!专家提醒,5岁以下宝宝仍是高风险人群,暑期兴趣班、游乐场、亲子酒店⋯⋯都是潜在传播场所。小孩若出现口腔、手脚出现小疱疹或皮疹,低热、食欲不振、流口水增多,大孩子可能仅表现为喉咙痛,需及时就医。
在防护方面,专家建议教会孩子“内外夹弓大立腕”洗手口诀,特别是玩耍后、餐前、便后;定期清洁孩子常接触的玩具、门把手等;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蚊媒传染病:小蚊子大麻烦
今年美洲、东南亚等地登革热疫情“有点凶”,非洲地区的疟疾也不容小觑。出游要当心这些“飞行注射器”!
如何有效防蚊?首先穿衣有道,浅色长袖衣裤+袜子包裤脚,物理防护最靠谱。其次,驱蚊神器,可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成人建议浓度不超过30%,儿童不超过10%(2月龄以下禁用),重点喷洒脚踝、手腕等部位;儿童和孕妇可以使用含派卡瑞丁的驱蚊液,温和低刺激。最后住宿选择上,优先选有纱窗、空调的酒店,睡觉挂蚊帐。
暑假上高原:当心土拨鼠
成都疾控特别提醒,川西高原的网红鼠兔、旱獭(土拨鼠)虽可爱,却可能携带包虫病和鼠疫。包虫病通过污染源接触传播,鼠疫则可能因亲密接触动物引发。
相关专家提醒,牢记“三不”原则:不接触、不投喂、不靠近。同时,不在动物洞穴附近逗留,与野生动物保持3米安全距离,也要远离动物尸体。
暑期出游在出发前查疫情、备疫苗,健康包(驱蚊药+止泻药+消毒品)不能少;旅途中喝开水、忌生食,防蚊虫、不适就医要记牢;返程后自测2~3周,发热就诊行程主动报。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许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