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立项 计划2021年建成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8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已批复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原则上同意立项,为项目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成都自然博物馆拟建于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以东,二仙桥东三路以北,成都理工大学西侧,项目净用地约51.06亩,总建筑面积约6.28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
“川味”博物馆
致敬蜀山、蜀道、蜀水
2017年,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向全球征集概念性设计方案,计划打造一个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普“文化综合体”。
经过国内外6家顶尖设计院激烈PK,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公司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PCPA)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SWADI)之手,他们合作共同赢得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国际设计竞赛。
封面新闻记者获悉,成都自然博物馆在成理博物馆现有建筑基础上建设,拆除原有建筑的穹顶及外墙,保留框架楼板,拆掉建筑东南角部的部分主体,向河流方向打开,加入新的拱形支撑,围合出圆形室外剧场。大跨度的弧形拱断面构成室外剧场的投影界面,激发演出活力。馆内将采用AR技术、全息技术、4D影院、球幕或VR影院等技术手段让“展品说话”、让“化石复活”。展教并重、互动探究、多元体验的自然博物馆将成为成都市又一个文化地标。既可演绎“地球的诞生与地质的变迁”,又可展现“生命的诞生和物种的演化”,还有时空漂移、文明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道的川味博物馆融合了大量的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致敬蜀山,设计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
追忆蜀道,行走栈道的体验被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赏蜀水,设计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蜀山、蜀道、蜀水――建筑以抽象地理的方式,再现自然的伟大与人工的神奇。
科技、互动、体验
180度全方位观赏河流与城市美景
自然博物馆内加入了许多先进的科技互动,如实时反映东风渠大数据成像,站在屏幕前就能了解到东风渠的水质状况、河水成分等。
除此之外,记者获悉,还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破解展品年代(如恐龙蛋)、给墙上的化石赋予生命等科技展示,将科普进行到底。自然博物馆共有四楼,一层:中央大厅及临时展厅,二层:地球的诞生与地质变迁,三层:生命的诞生和物种的演化,四层:展望未来和科普体验。临时展厅位于一层,便于单独开放。24小时开放的商业与文创区结合地铁接口,设置于负一层;科普教育区集中于一层与负一层,增强其公共性与易达性。负一层藏品修复区也可向教育区开放,观众可现场观摩化石与标本的制作。以进化史的观点组织自然博物馆的展陈。
此外,在建筑东侧设置面向河流的空中玻璃长廊,观众的视线既可以与展厅互动,又可以180度全方位观赏河流与城市的美景。长廊向上倾斜,也示喻了一场在恐龙时代的穿越之旅。
(责编:罗娟、高红霞)
|